近年来,市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研究型审计理念,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,全力助推全市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系统性发展。
强化政策研究,精准把握审计切入点。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、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审计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和资金审计等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,组织审计组学习研讨政策法规,深入领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规划精神。与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开展专题座谈、实地调研,全面掌握行业发展现状、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成效及政策执行堵点难点,围绕政策落地、资金使用、项目实施等关键环节,科学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方向。
深化方法创新,提升审计工作效能。积极构建“大数据+自然资源审计”工作模式,结合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,全面采集监测监管、行政审批、行政执法、资金管理、项目建设等数据,建立跨领域、跨系统、跨部门的数据比对分析机制。充分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、无人机航拍、卫星遥感影像等先进技术手段,有效破解历史物态追溯难、空间数据难丈量等技术瓶颈,实现精准定位疑点问题、高效开展现场核查工作,推动自然资源审计向“铁脚板+大数据”的转型升级。
聚焦问题导向,夯实审计监督基础。坚持“事实清楚、定性准确、依据充分”的原则,全面梳理事实脉络、剖析问题成因,以研究性取证夯实研究型审计。针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、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突出问题,采取穿透式审计方法,通过延伸调研、案例剖析、专家论证等方式,深挖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。近年来,累计发现各类问题62个,向市委、市政府报送专题审计专报10多篇,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审计力量。
抓实整改闭环,彰显审计治理效能。严格落实审计整改台账管理监督制度,建立“问题清单—整改台账—销号管理”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。对可立行立改的问题,实行“清单化”管理,实时跟踪整改进度,确保问题第一时间清零销号;对需阶段性推进的整改任务,制定详细整改计划,明确时间表、路线图和责任人,定期开展督导检查;对需长期坚持的整改事项,纳入常态化监督范畴,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。同时,强化专项整改与重点督办相结合,通过召开整改推进会、发送整改督办函等方式,层层传导压力、压实整改责任,切实将审计整改“问题清单”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的“成果清单”。